项目展示

文化自信2019


2019年,当共和国迎来七十华诞的荣光时刻,一种深沉而昂扬的力量在全国上下涌动——这便是文化自信。它不仅是民族精神脊梁的挺立,更是国家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战略基石。这一年,文化自信在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的交响中,绽放出新时代的独特光芒,深刻塑造着国家形象与民族认同,为强国建设注入了磅礴的精神动能。

历史根脉:自信的深厚基石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绵延不绝,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伟大文明。这份厚重的历史积淀,是当代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源头活水。考古发现持续为这份自信增添实证: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四川三星堆遗址新发现持续震惊世界,展现古蜀文明的灿烂与独特魅力。这些沉睡地下的瑰宝,无声而雄辩地诉说着中华文明早期的辉煌成就与高度的社会组织能力。

传统艺术的复兴与活化是2019年文化自信在历史传承维度的重要体现。故宫博物院依托其丰厚的文物资源,通过“紫禁城上元之夜”灯光秀、《国家宝藏》等节目持续热播以及大量爆款文创产品(如故宫口红、朝珠耳机等),让沉睡的文物真正“活”起来、“潮”起来。这股“博物馆热”与“国潮风”席卷全国,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更深层次激发了民众,特别是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由衷热爱与自豪感。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指出,“保护好、研究好、传承好敦煌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 这种对自身文化珍宝的珍视与有效传播,正是文化自信在历史维度最生动的实践。

快盈11v在线入口

实践探索:创新焕发时代活力

文化自信绝非固守陈规,其生命力在于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强大推动力。2019年,相关政策文件如《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层面对重大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保护和创新性利用的决心。通过顶层设计,将这些承载着民族精神的标志性工程打造成新时代传承中华基因、凝聚人心的精神地标,使其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交相辉映。

文化产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成为文化自信在当代实践的核心驱动。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为文化产业的腾飞插上了翅膀。网络文学、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涌现出《长安十二时辰》等现象级影视作品,其精良的制作、对唐风古韵的成功再现以及蕴含的东方哲思,在海内外引发强烈反响和热议。中国电影市场也在2019年持续繁荣,《流浪地球》以其宏大的科幻设定与鲜明的东方家园情怀,被誉为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电影工业的强大实力和独特的价值表达。这种依托现代科技手段,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价值的成功实践,是文化自信在当下最具说服力的证明。

制度护航:政策引领坚实保障

文化自信的培育与弘扬离不开国家强有力的顶层设计与战略擘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其中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系统论述深刻阐明了其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极端重要性。2019年,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核心主题,国家层面精心组织了一系列高规格、多层次的文化活动,如大型文艺晚会《奋斗吧 中华儿女》、成就展等,这些活动本身就是一场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自信宣讲。

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则为文化自信的落地生根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国家持续优化文化发展环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加大对文化精品的扶持力度,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一系列旨在打击网络有害信息、规范网络传播秩序的法规政策相继出台,旨在守护清朗的网络空间,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强调:“文化自信需要制度保障,需要全社会形成珍视文化、尊重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 国家在体制机制上的持续优化,正是营造这种氛围、涵养文化自信深厚土壤的关键举措。

交流互鉴:展现开放包容胸怀

真正的文化自信绝非盲目排外,而是建立在交流互鉴、美美与共的开放格局之上。2019年5月,由中国倡议并主办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盛大开幕。这一盛会汇聚了亚洲47国以及域外国家的多方代表。习近平主席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深刻阐释了“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的重要理念,向世界传递了中华文明崇尚和平、开放包容的基因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

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在这一年更加稳健有力。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持续教授汉语、传播中华文化。“欢乐春节”等活动在全球数百座城市成功举办,吸引数千万海外民众参与,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春节习俗与文化的重要窗口。中国电影、电视剧、网络文学在海外的影响力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通过学习汉语、体验中国文化来增进对中国的理解。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认为:“在全球化时代,积极有效的对外文化交流,是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自信地走出去,在对话中展现魅力,彰显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开放特质与世界情怀。

文化自信2019

价值引领:凝聚复兴磅礴伟力

最深层次的文化自信,源于对自身文化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2019年,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社会各界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如“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等,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些活动有效地将宏大叙事融入日常生活,激发了全体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极大地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宝贵精神滋养,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仁者爱人”的胸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格,“诚信为本”的准则,早已深深融入民族血脉,成为我们今天攻坚克难、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支柱。在抗击新冠疫情等重大考验面前,这种源自文化基因的集体主义精神、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如中央党校教授韩庆祥所言:“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它关乎国运兴衰、文化安全与民族精神独立性。” 以文化自信筑牢信仰之基,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最深沉的动力源泉。

结语:传承创新,迈向未来

回首2019,文化自信如参天巨树,其根深植于五千年文明的沃土,其干挺立于新时代实践的探索,其枝叶舒展于开放包容的交流,其硕果凝结于核心价值的认同与制度创新的护航。它不仅是民族精神自主性的铮铮宣言,更是国家发展行稳致远的深沉力量。展望未来,唯有持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与珍视,在现代化语境下完成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制定更具前瞻性的文化发展战略,方能令文化自信之光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

未来的研究可更深入剖析数字技术对文化传承模式的革命性影响,探索全球化变局中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新路径与新话语体系。新时代青年如何成为文化自信的自觉传承者与实践者,构建文化自信与国家软实力提升之间的量化评估体系,亦是值得长期深耕的课题。唯有坚守根本,锐意创新,中华文明才能在世界文明图谱中永葆璀璨光华。